中新社北京11月9ARMANI日電 (成蹊劉舒凌)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大和尚9日在北京演講時指出,中國儒釋道的融合,比起人類文明史上其他宗教文化交流來得深刻、普及;三教融合最可貴之處,是彼此都以真誠、謙下心態,學習吸收對方實質性、核心性內容,從而改變了自身面貌。
  9日,一場“儒釋道融合之因緣”論壇由中國文化院與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有巢氏房屋研究院聯合舉辦。學誠大和尚作題為《中國漢傳佛教與民族性格》的主旨演講。
  學誠指出,佛教是理性的宗教,自傳入中國,它與本土文化形成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整體。華夏民族的人文精神、非概念思維、包容性太平洋房屋、重師承,以及追求學問匯通、生命圓成的性格塑造了漢傳佛教的形態。同時,佛教深深地影響著漢民族的性格,其中又有補充,但更多的是成全和創新,包括人文精神的發揚、抽象思辨的訓練、包容性和開拓精神、禪宗對心性的解放、戒律與集體精神的訓練、藝術想象力的發揚等。
  關於中國儒釋道三教之融合,學誠說,比如,佛教信用貸款把儒家的倫理實踐和社會實踐當作佛教修持的重要部分,道家的“抱朴歸真”“自然無為”等思想,佛教教義中也常借鑒;而道教把佛教的緣起論、心性論和儒家的倫理實踐都納入自己的教義當中;至於儒家,歷史上很多名儒或者本身就是虔誠的佛教徒,或者對佛教思想非常尊重。
  學誠更進一步認為,三教彼此學習的系統化、理論化,出現了一定的“文化分工”,如“以儒治國,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三教當鋪配合說法,即各展所長,共同解決時代和社會的問題。
  “這些現象在其他文明對話中幾乎是聞所未聞的,標志著三教融合的深刻層度,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包容、平和、虛心學習的性格特點。”他用四句話總結中國的三教融合——尊重差異,學習互補,和諧世界,同願同行。
  引用近代高僧太虛大師所言“非道教莫溯中國文化之源,非儒教莫握中國文化之樞,非佛教莫廣中國文化之用”,學誠說,三教融合,為中華民族迎來一個嶄新的未來。
  該論壇為期兩天,北京大學杜維明、臺灣慈濟大學林安梧、中國民族大學牟鐘鑒等30多位知名專家、宗教人士,圍繞“民族精神與宗教信仰、修身養性與社會責任、學說傳統與理念創新”三個論題進行對話。第九、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文化院院長許嘉璐、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蔣堅永與兩岸及香港300多位各界人士與會。(完)  (原標題:佛協副會長:三教融合貴在以真誠謙下心態彼此學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00baxo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